首页
教程分类
手工圈材料商店手工市集专题活动

教程>专题>手艺中国>手艺中国 | 画家做铁匠,竟从焊狗笼做到高端订制
手艺中国 | 画家做铁匠,竟从焊狗笼做到高端订制
叮叮当当的锤声,是他美好的儿时回忆。他在艺术和铁匠工艺中思考,努力用落地的形式呈现传统技艺。他立志在铁与火的反复淬炼中,打造阳刚。他已经在铁匠经历中找到了内心所需求的真诚和自然。他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守艺人——铁匠蔡德全。
|
从画家到铁匠
|
从四年前起,位于世界原创艺术家聚居地的宋庄,每天凌晨5点多,定会响起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熟悉的人都知道,那个声音来自蔡德全的“小小铁匠铺”。
蔡德全小时候是伴着小镇里铁匠铺的锤打声长大的,北漂成为一名画家后却发现,记忆里的铁匠铺子已经无可寻得。不甘心看到手作铁器,在工业化的碾压下悄无声息,所以他拿起铁锤,成为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铁匠。
他说做铁匠的意义比画画有意义一百倍。红红的炉膛,燃烧的煤炭,入炉的铁器,大锤小锤响叮当,挥锄敲镰锯斧成器,锚索刀剑钉锲勾环,铁匠师傅无所不能,他乐在其中。
|
小铁匠的大能量
|
铁匠铺的“第一桶金”来源于焊自行车,两块钱。然后是帮村里的人家焊狗笼、铁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活,好像和匠人根本扯不上边儿。
后来,他开始思考人们喜欢什么,能用到什么,于是开始制作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打打镇尺、笔架、笔筒。
后来蔡德全又发现,大家都爱喝茶,是不是可以打一些金属的茶器来给大家,所以又尝试打了很多杯托、壶承等。
酒香不怕巷子深,小小铁匠铺依靠口口相传的老手艺人的营生方式,存活并发展了起来。现在,他则着迷于钵的制作。
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碾压下,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走向衰落。带着儿时小镇铁匠声记忆的蔡德全开始了他的“铁匠铺拯救计划”。从画家锤炼成铁匠,他的身份在变,拯救传统手工艺的心却从未改变。
相比直接收徒,蔡老师更希望通过展览和网络来传播铁匠文化,口传身教只能带出个十个人,但是坚持下去的可能没有一个,媒介的传播面很广,能让更多人认识铁匠文化,也让真正喜欢的人得到渠道,找到打心底里喜欢这项技艺的人。
|
打铁,一场火花与汗水的交织
|
理想是炽热的,现实是磨人的。蔡德全接触过很多铁匠,他们在四五十岁之后听力就会减弱,因为打铁的时候距离铁砧子是很近,一方面它的音频对人的辐射伤害很大,另一方面的伤害来自于烟尘。
五六十度的室温,连呼吸都烫人,同样一个动作,反复捶打千次以上。
而每一次重锤敲击时,脚底使劲溅起的灰尘颗粒,对肺部的伤害也不容小觑。
在这样的环境下,蔡德全需要完成下料、打制、出形、修形、打磨这些工序。一个完整的铁器制作,至少要反复捶打千次以上。
|
所谓“斯文硬汉”
|
说蔡老师是斯文硬汉当然不是因为他带着一副眼镜,他还带着制作组的大家抄经书。蔡老师刚开始接触打铁的时候,会记录下每个作品的捶打次数,认为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抄经书同样也是一种修行方式。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归本真
|
蔡老师对农耕时代有着极重的情节,工作室外的小院里有一面展示墙,上面挂着些农耕时代的铁制品,有锄头、镐、耙,都是一些半成品,和工作室里所展示的蔡老师做出的铁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从过去走进了现代。
蔡老师对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追寻的另一个途径是自己在菜园子劳动,自给自足。他发现这里的邻里关系、和农村大爷大妈的关系,和在艺术区里面的感觉完全不同。菜园子的收成还能分给朋友,以“菜”会友的同时,和家人一起劳作所产生的感情也越加深厚。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铁匠的早晨开始的是很早的,自给自足,小小铁匠铺仿佛遗世独立。
匠人精神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日子,敲打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
“百年老店”等待小蔡传承
|
铁匠铺里不只有热爱金属和铁匠工艺的新时代铁匠,还有一位小小铁匠。蔡老师的儿子已经慢慢自己学着跟着爸爸敲敲打打了,还曾经自己打制了一个小盘子。来看看小小铁匠的样子吧。
骑在爸爸头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是小小铁匠!)
蔡德全觉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能让孩子留下美好回忆的童年是重要的。于是小小铁匠有着我们都没有机会经历的童年生活。
和妈妈妈妈一起在菜园子摘菜,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小小铁匠的眼睛特别吸引人,目光里有着真正属于孩童的干净。
关于铁艺:
陈列时是艺术,使用时是生活,敲打时是传承。

关于生活:
对待生活只要够用力,心就会带你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将日子敲打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蔡德全说:“当手掌打铁打出茧子的时候,我懂得了对时间和人生的敬畏!”

而我们也在蔡老师的匠人故事中,找到了在铁与火中诞生的阳刚,懂得了坚守初心的重要。
编辑:包子君
图片:了不起的匠人纪录片授权使用。

本栏目长期征稿,文章、线索、图片均可。稿件被采用奖励50积分,非遗类奖励60积分!
分享到:
其他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