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点幻森然万象,传承千年中华文化
点茶,是宋代盛行的一种饮茶方法,常用于斗茶。而茶百戏作为点茶法的一种艺术化呈现,可谓是点茶法的精粹。使茶的汤纹水脉幻变出各种物象,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甚至可以幻化出诗句来,堪称绝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智慧。
章志峰
中华茶百戏研究院院长
武夷学院茶学客座教授
非遗茶百戏唯一代表性非遗传人
在章志峰老师恢复茶百戏文化之前,中国没有关于茶百戏成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没有人知道茶汤是如何幻变出图案的,这一文化消失了大概一百多年。章志峰通过二十多年地不断研究,才慢慢恢复了这一技艺。
研究技术,可以解决问题;但是研究文化,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文明。其价值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叶延庠老师在当年的这番话,可谓影响了章志峰一生。在那个只重视生产的年代,很少有人去谈文化的价值。投入过分的精力,也可能收效甚微,甚至难以得到结果。
80年代时,中国的茶叶技术还停留在研究生产技术的层面,对点茶文化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所以当章志峰提出以茶百戏为毕业课题的研究对象时,他的指导教师叶延庠老师就遗憾的否定了他的想法,因为当时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
但是北宋陶谷在《荈茗录》里“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鱼鸟花草之属”对茶百戏的这段描述,一直令章志峰印象深刻,为什么茶汤的表面可以形成图案?他始终想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章志峰翻阅了很多古籍,其中有大量对茶百戏的描述,从古诗词、器具、文物和史料记载中均可以窥见茶百戏的身影,这让当时的章志峰有了信心。
“它是真的存在的!”
对此产生兴趣的章志峰开始了对点茶文化的深入研究,然而越研究,发现的问题就越多。
点茶就只是冲点吗?
宋人说茶色白,茶色为什么是白的?
古人斗茶,斗的是水痕,那水痕又是什么?
古籍上的说法,颠覆了章志峰对茶的认识,而这些问题在当时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的答案。甚至那些专家,对茶百戏的理解也存在着大量的误区,而这些误区,正是点茶文化无法复原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涉及点茶法技术的核心,是我们研究之初首先要澄清的,否则后面的研究就很难就行。点茶法恢复的历程,就是对过去的错误,用科学实践检验和否定的过程。”
“要按照古籍中的描述复原茶百戏,只能靠你自己。”叶延庠老师的话里有着对章志峰的肯定和期许。要再现历史中真实的茶百戏过程,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探索之旅。
叶老师建议,对茶百戏的研究除了古籍资料外,也许可以从日本茶道中去寻找线索。为此,在1997年和2004年,章志峰先后两度到日本留学和从事茶文化交流。
日本的茶道学习,是章志峰直观上认识古代点茶法的开始。“在日本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我有了很大的信心,因为我看到了中国点茶文化的影子。点茶文化还活在当代的,而日本茶道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种表现。”
日本茶道是在中国学习了点茶法之后,逐步演变形成的,保留了我们的点茶文化中“搅拌并引用茶汤的泡沫”这一核心特征。
茶百戏是借助茶汤悬浮液的特征,通过注入透明的汤和茶勺搅动来幻变图案。有别于不同颜色物资叠加形成图案的方法,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图案的构成是由不同颜色叠加的认知。
由气体形成的图案飘逸灵动,变幻且意趣十足,是茶百戏的艺术精髓。在茶百戏恢复之前,还没有发现过通过气体材料可以幻变图案的方法。
经过不断地研究发现,古法团饼茶加工技术是实现茶汤幻变图案的基本保证,茶汤中丰富的营养成分是形成稳定悬浮液的物质基础,因此古代对原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古代无法应用现代机器设备而是采用较为原始的人工粉碎技术(碾和磨),所以我们也要回到那个时代的状态去研究这个文化才有意义。”
古代的点茶法是采用团饼茶原料,基于茶汤泡沫的一种饮茶方式,它的核心特征是搅拌。而现代有人认为点茶就是点注茶汤,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个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日本茶道没有使用点注茶汤用的器具---茶瓶,但却保留了在中国学习点茶时期带回的一些工具,这些工具对点茶、茶百戏的研究都是比较重要的。
目前章志峰从事点茶文化研究已三十多年,其中不乏因为一些家乡的情节。
“这个文化和我们家乡的关系很大”,从小长在武夷山的章志峰,在研究中发现这一文化仿佛就在身边。
《武夷山志》和历代描述闽北武夷山的诗文中,有大量描述点茶、斗茶和茶百戏的人物故事,比如朱熹的父亲朱松、地理学家周去非、道家白玉蟾、浦城县令曾丰等。在宋代范仲俺的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章岷和章志峰正是同乡。因此,章志峰相信,茶百戏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丰富的历史根据的。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对点茶景象的描写
从最初的兴趣,到资料的研读,到迷茫,到对家乡的情节、对专业的情节,章志峰经历了很多次思想上的波折。但是在日本学习茶道的过程中,章志峰发现他们实际上是对很小很细微的东西能长久地研究和坚持。
“如果想做一件事必须要坚持,不管会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否则就是半途而废。”
章志峰提起他在日本学习茶道时的老师,“他从十几岁开始学茶道,现在80多岁,从事茶道70年”言语中除了感慨,还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在09年茶百戏的恢复之初,那时候有很多人说这是咖啡拉花,因为人们只知道有咖啡拉花,章志峰觉得很无奈。
“后来想想,人们对这个事的误区越多,说明你研究这个事的价值就越大,因为他们对这个文化的认识是缺失的,所以很有必要加以澄清,更值得我们去研究”
当然,近年来有用模仿咖啡拉花采用不同颜色叠加的方法冒充茶百戏的,这更加剧了人们对茶百戏的误解,正确传承茶百戏任重而道远。
茶百戏恢复之前人们感到很神秘,但茶百戏恢复后,一些人却认为这只是一个小把戏,一个被古人丢弃的小把戏。但是在茶百戏恢复之前 又有谁知道古人在一千年前就能依靠气体幻变图案呢?
恢复茶百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技艺本身,它还原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真实地再现古代原有的文化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珍贵的是它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表现了民族文化优秀的DNA。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去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不能以牺牲非遗宝贵的特征去获取利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是需要人去正确传承的。”
后记:
在和章志峰老师的谈话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茶文化专业的描述和对古籍的讲解,言语有着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文化底蕴。这是在十几年的钻研和沉淀中,塑造出的一种人格的魅力。仿佛透过这个人,就可以感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