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豆腐脑 两千多公里 彩蝶与星空,美女设计师的手作关键词不只这些!
李颖臻
当代独立设计师
Vonmo当代首饰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及首席设计师,中国传统首饰艺术品委员会会员,agc意大利首饰设计师组织成员。
部分获奖经历及参展信息:
2016年 获意大利Gioielli首饰艺术展特别嘉奖
2016年 参展北京设计周匠心智造红桥珠宝市场首饰展
2015年 第五届“新睿杯”研究生学术作品大赛艺术作品类一等奖
2014年 “梧桐树下2014北京设计类大学生原创设计大赛”优秀单品奖
北京服装学院珠宝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赵祎,精于花丝镶嵌。后有幸取经多位名师,融会贯通、自成风格。她坚持探索当代艺术首饰设计与中国传统首饰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希望通过工艺创新将自己的所知所感融入到首饰设计制作中,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发扬光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姑娘的手作故事。
2013年冬,颖臻拖着一大箱子行李走在北京凌冽的寒风中,她正要去位于顺义天竺的王树文大师工作室,准备跟随这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她研究生期间的校外导师)钻研花丝镶嵌。
花丝是极细的金丝银丝的艺术。它是很多珠宝工艺大师的独门绝技,关于它的秘密、传说和争议是手艺人之间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每次争议的结尾,似乎都只能归结为工匠师们怀着万分感慨而发出的一句赞叹:古人用原始的工具玩出这种花样,而且做出那么精细的作品,绝对是追求极致的强迫症基因驱使。
(颖臻和王树文老师 2013年冬)
王大师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抖擞,对工艺的要求极为严苛,做的花丝繁密精湛,和最初始颖臻对花丝的印象一致——果然是燕京八绝之一!称得上是宫廷艺术的繁星中最奢华尊贵的一颗!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话虽然鸡汤了些,但也还是一碗好鸡汤。
王老师和蔼可亲,但在工艺上绝不含糊!进修期间,颖臻跟着“严历”的大师,每天早上五点左右吃完早餐便开工,经常做到晚上十点以后才结束。长时间的学习、吸取新知识、不断消化、动手去尝试,也让颖臻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一段经历让她真正的明白,一个手艺人,首先要对手艺有诚和敬,才能把心的灵和手的巧打通,才能隔绝浮躁,游走于手中器物之间。
在王树文大师的工作室学习了一个月,平淡日子里专心研习的同时,颖臻也惹了不少小祸。刚到工作室的第八天她就差点把房子烧了!
那天正在使用电动压片机做工,不知是什么原因,变压器突然起火,第一次遇到这么大阵仗的颖臻当时就吓傻了,站在原地,脑子一片空白,而师傅则眼疾手快当机立断,抄起一碗豆腐脑就浇在了变压器上……当时颖臻被吓哭了,工匠大哥们笑着安慰她说是机器老化怨不得她,但是出于内疚,她还是买了新的变压器换上。
吃一堑长一智,此后遇到突发事件,颖臻就会想起那个冒着烟沾满豆腐脑的变压器和傻站在一旁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的自己。长年的阅历让师傅拥有一颗沉稳的心,这是除了技艺之外,她同样需要向师傅学习的。
结合传统与当代学习传统技艺,最终都会面临一个很大的命题——创新。所以空闲时间颖臻喜欢去北京各处大大小小的收藏市场,一边学习一边琢磨。在这里,一部分是真的老物件;另一部分就是近代新翻做的作品,虽然精美,细巧,华贵,使用了更多的珍贵宝石,且工艺技法有更为完整的套路,可是却模仿古板,常有堆砌无章之嫌。
那么,如何才能将传统花丝工艺和当代首饰艺术更好的结合呢?传统花丝工艺和当代首饰艺术的结合到底又可以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为此她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在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首饰专业教授 Laurent-Max De Cock 的指导下,颖臻创作出自己第一个首饰系列——“隙”,设计的意图即在于传统工艺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
“隙”,表达了颖臻当时心中的一部分想法,可她总觉得不够完善成熟,似乎是缺了什么。就在踌蹰不前之时,幸运的遇到了传说中高手中的高手——水族名匠陈珍安师傅。
陈师傅是“贵州省民间银制十大工艺师”,“黔南水族银器最高工匠”,作品被珍藏于包括北服民族服饰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十几年前,陈师傅靠他出色的手艺走出大山,到很多名校授课,性格很是开朗幽默,并依然保留着一个民间手艺人的淳朴老实,深受众人的敬仰和尊重。
颖臻第一次见到陈师傅是在北京服装学院天工传习馆。那天赵祎老师让她接待远道而来的陈师傅,颖臻怀着激动的心情细心地整理工作室、准备茶点,可没想到陈师傅进门后就直奔她正在做的花丝作品,一眼就指出了那件作品最根本的一处失误。接下来的一个月,他把他在平时的实践经验所得手把手地教授给颖臻,这让颖臻在之后探索花丝技艺的途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两千多公里 彩蝶与星空:从北京到贵州,大山深处拜师名匠
陈师傅在手艺上的专注和投入感染着颖臻,淳朴善良的水族人所生活的、充满灵性的那片神秘土地也令人神往……去年十月,应陈师傅邀请,颖臻终于踏上了那片坐落在贵州大山深处的水族土地,在那里,她真正地感受到了水族花丝的与众不同和不可替代。
白天,颖臻和陈师傅一家人一起在青山绿水旁的工作室里做着活,有彩蝶时不时地嬉戏在人们身旁;晚上,就坐在木屋里望着天空的繁星静思,热情的陈师傅和师母会给颖臻一家人宰猪杀鹅,还摸了一整稻田的鱼做贵州酸汤鱼……
那里淳朴、踏实、纯粹的民风,也体现在他们的首饰上。水族人的首饰,细腻、洁白,并且被赋予了神秘色彩。而水族花丝就像一个沉睡的神灵,隐身于山林深处,不被世人所知。
在陈师傅门下,颖臻怀着无比诚敬的心学习着水族花丝,游戏在青山绿水间,埋头于工作室里,感受这片大地的灵性,慢慢地也炼铸沉积起属于自己的那颗匠心。
贵州黔东南水族乡给了颖臻以原始,内敛,持重的感染力,以及水族古老的刺绣工艺马尾绣中触发出的灵感,她开始了新的创作。
做作品的过程孤独而痛苦的,漫长的材料试验中一点点摸索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找到自己,而非理性的去处理传统水族花丝和当代艺术首饰的关系,也许只有忘掉“水族”忘掉“花丝”忘掉“当代艺术的概念”,之后再重新用心去感受水族花丝,想法与认识便会改变,不再参杂虚妄的条条框框。
于是后来便有了“心植桂冠”系列作品:
“心植桂冠”系列参加2015年12月北京国际首饰双年展。并获得第五届“新睿杯”研究生学术作品大赛艺术作品类一等奖。
这套作品是颖臻所有作品里耗时最长,精力投入最多的,作品还获得了意大利Gioielli首饰艺术展特别嘉奖,她也因此与意大利珠宝首饰协会主席Maria Rosa相识。
“我的体会与经历或因它而丰富,或使它变得饱满。”颖臻说。
(颖臻与意大利珠宝首饰协会主席Maria Rosa)
就像我们上面讲到的那样,被幸运之神眷顾的颖臻有很多和大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加上她自身对于专业的热爱和与生俱来的天分,使得她在学校读研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花丝姐姐”、并成为北京服装学院天工传习馆九愿金工坊的主创设计师。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这是无可厚非的!年轻设计师总会有很多自己的独特想法。就像很多人认为研究花丝最终都逃不开去搞珐琅研究,刚开始颖臻就在心里默默地否定这个观点,因为她对于自己之前见到的珐琅作品都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受。后来,一个人改变了她的想法。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颖臻有幸结识日本七宝大师高桥通子老师,开始慢慢了解珐琅界的一门工艺极其讲究,技艺难度非常高的七宝烧。除了七宝烧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令颖臻心动之外,更重要的是高桥通子老师身上的大师的风范令人崇拜。于是,颖臻也开始了她的七宝烧研究之路。
因为之前有掐丝基本功与色彩感觉,这让她很快就能上手了,在解决了技术难题之后,颖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如何创作新的作品上。从小喜欢自己琢磨国画,便想着用新掌握的工艺结合中国传统的写意和工笔画来创作不同于传统日本的七宝烧。她说这也很符合她的创新理念。
工艺性很强的专业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研习的,失败的比例也很大,但无论是技术上的难度还是实际操作中得到的失败结果都不会阻挡住一个真正想要做到最好的人,那些失败的小样都被颖臻收集起来,整理出失败的经验笔记,成了她最宝贵的财富。
师从赵祎副教授和意大利珠宝首饰协会副主席Maria Rosa Franzin学习当代艺术首饰设计;师从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文大师研习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工艺;师从贵州水族非遗传人陈珍安研习水族银饰花丝工艺;师从日本国家级七宝烧大师高桥通子研习七宝烧工艺。
颖臻研学的这些艺术工艺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也不甚了解的,可是就像她的工作室 “Vonmo” (取自冰岛语,为“希望”之意)一词的寓意一样,她也希望自己能够专注探索当代艺术首饰设计与中国传统首饰创新结合的新形式,并将传统的技艺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
于是拾艺学堂邀请到颖臻老师开设了七宝烧初中高级饰品或器皿系统课程,想要亲自体验七宝烧工艺艺术或者系统学习的小伙伴可以持续关注手工客(sgk_weixin)微信相关课程介绍哦~也可以添加负责人的微信 linda5321 或拨打电话15010526180了解详情或报名。
说起来在这次采访之前我和颖臻是有过一面之缘的,但那次没怎么交流过。现在想来当时会注意到她竟是因为她鲜明的发色!后来聊起这事她说:“发色这个事情吧…又是一个说来话长的故事了...”去上课的小伙伴可以偷偷问问哟~
眼睛看不见那遮盖着世界的大幕,不管有多大力气的人,不,即使全世界的大力士一起上,也是拉不开的。只有信赖、想象力、诗、爱、爱情,才能在某一个时刻,把它拉开,看到大幕后面的、无法形容的、美好的、闪闪发光的东西。
from 《太阳报》
编辑:包子君
本栏目长期征稿,文章、线索、图片均可发送至邮箱liyue@shougongke.com,具体投稿要求请在公众号微信下方对话框输入“投稿”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