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老手艺 | 第一批非遗·舒城贡席-手工客官网
首页
教程分类
手工圈材料商店手工市集专题活动

手工市集>专题>正在消失的老手艺 | 第一批非遗·舒城贡席
正在消失的老手艺 | 第一批非遗·舒城贡席
中国人对竹子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节,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从古至今,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竹子的喜爱和利用
已经超越了任何一种植物
悠悠岁月中
以竹、藤、苇、草为主要原料编织而成的凉席
一直是中国老百姓夏季纳凉和安睡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
小小的竹子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也缔造了一段段不朽的手工传奇
竹席,编织细密,清凉宜人
“千丝万缕自生风”
这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
给他的好朋友浦傅正寄赠竹席时
附去的一句诗
可见竹席早在宋代就以清凉著称
竹编工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形态
它是人们依据生活需要和自然条件
慢慢探索形成的
蕴含着特定的工艺文化内涵
|
关于舒席
|
舒席又称“龙舒贡席”,
产于安徽六安舒城、安庆潜山、怀宁等县。
因潜山古称舒州,而得名“舒席”。
是潜山县特有的竹编工艺制品,有近2000年生产历史。
旧县志载:“潜山南乡,盛行竹编,男女老幼,
多精编技,明代舒席,名闻江淮,晚清远销南洋”。
20世纪初,日本前田洋行就曾派专使来华订购了十条舒席
为裕仁天皇婚礼所用

舒席是弛名中外的传统手工艺品,
其选料精严,专用水竹。
水竹竹质纤细,吸水性能好
竹体清凉,非常适合制作凉席
竹篾通过剖、刮、煮、晒等工序后方可编织。
舒席色泽鲜艳,柔软光滑,折卷不断。
其特点凉爽消汗,不腐不蛀,经久耐用,携带方便。
舒席不但是有实用价值的夏令佳品,
也是精湛的手工艺品,
凡古今字画,翎毛花卉均可编织得惟妙惟肖。
舒席在竹席中的地位
就好比酒中的茅台
一张正宗的手工好舒席
可以用上几十年都不会坏
岁月会赋予它成熟的色泽
且越睡越光滑凉爽
在市场上众多的凉席中
只有它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舒席的制作
|

看似普通的手工舒席能成为我国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必有其道理
纯手工舒席有着机器无法替代的优势
在选材时必须采用当年11月至2月生的小叶水竹为原料
单是收购制贡席的原材料就要几个月的时间
最合适的是生长2年的水竹,
当年的水竹过嫩,时间长的水竹又过老。
在挑选中,需要剃除有风头、罗尾、暴节、伤痕的小叶水竹
经过15道工序,即:裁料、开竹、破条、切头、划条、起黄、
匀撕、蒸煮、染色、刮篾、绘图、制样、编织、收边、检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15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
|
舒席的盛世时期
|
贡席最早的发源地孔集有4万多人,其中2万人参与生产龙舒贡席。
比起现在,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舒城贡席厂的工作真是非常繁忙。
1992年左右舒席制造厂的销量达到顶峰,龙舒贡席远销到日本、韩国。
但是在进入2000年以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舒席制造厂宣告破产

2006年,作为国家认证的舒席代表传承人苏成军,
创办了自己的舒席手工作坊
他将重操旧业的原因归结为兴趣使然。
“干了大半辈子贡席已经有感情了。”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关注到贡席,
但我们父母那一辈几乎无人不知~
甚至谁家办大事都会将贡席当做必备大件购买。
苏成军带着它的贡席征战过各个交易会,
甚至也在各种传统手工艺制作大赛上获得诸多殊荣。
“它是好东西,值得流传。”
读书不多的苏成军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贡席的态度。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
龙舒贡席的销售空间不愁,
“卖得很好,尤其是在当地。”
苏成军以带图案的贡席为例,
每年就200条席子产出,作为舒城特产,
外地人走亲会友带上一件就已经让这种贡席供不应求了,
普通席子就更好卖了。
产量跟不上是最大的阻碍,
除了苏成军的小厂,舒城还有一些家庭手工作坊,
苏成军说夫妻俩每年做个400多条席子,
就算操作特别快的了。
唯一的困扰就是没有继承者
现代的年轻人大多对此不感兴趣
贡席利润较低,比不上大城市打工的高薪对他们的吸引力
贡席的传承之路愈加艰难
不同于工厂批量生产的凉席
劣质的竹料带给皮肤的伤害
手工凉席最大程度上减少各种不适症状
取之自然
配合着人们对绿色低碳环保的强烈呼唤
日长人事少
枕着清凉透气的凉席
睡一个闲闲长长的觉
分享到:
其他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