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程分类
手工圈材料商店手工市集专题活动

教程>专题>鲜资讯>鲜资讯 | 雕塑新势力:中国青年雕塑的五个美学启示
鲜资讯 | 雕塑新势力:中国青年雕塑的五个美学启示
从中国青年雕塑这个窗口看出去,风景的斜面感是强烈的。
|
展览活动
|
【北京】斜面——中国青年雕塑的五个美学启示
展览时间:2016.6.25 - 7.31(周一休馆)
展览地点: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斜面,是一个蕴藉着能量、运动方向和空间的预言。从中国青年雕塑这个窗口看出去,风景的斜面感挺强的。有点像冬奥会的高山滑雪场。远离都市的现实雾霾,从高台上飞行出去的身影,衬在克莱因蓝的天空中,具有一种新未来主义的姿态,或后当代艺术的精神气味。这个叫做“斜面”的展览由五个不同角度的斜面构成,我把它们分别命名为:技术流后工艺美学;非实体快闪材料美学;混沌系新机械美学;大匠门手工美学和unstoppable数码美学。
【北京】“劳森伯格在中国”亮相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时间:2016年6月12日至2016年8月21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该展展出美国艺术大师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年—2008年)的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The 1/4 Mile or 2 Furlong Piece, 1981年—1998年),该作品由190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这是该作品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展出。劳森伯格的一系列拍摄于1982年访问中国期间的彩色照片《〈中国夏宫〉研究》(1983年)亦同时展出。此外,展览亦囊括罕见的纪录文献与档案,回顾劳森伯格1985年于现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划时代性展览“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 即由“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简称“ROCI”)策划的“ROCI中国”,反映劳森伯格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创作灵感的努力;他试图通过艺术进行文化交流——这一 愿望使其与彼时成长中的一代中国艺术家不期而遇,与随后被称为“’85美术新潮”的运动不谋而合。本展览由苏珊·戴维森与大卫·怀特联合策划,由罗伯特· 劳森伯格基金会协助呈现。时隔30年,“劳森伯格在中国”作为大型展览项目再次向中国观众全面展现这位艺术大师的创作。
【澳门】动感-印象”埃德加-德加雕塑展
展览时间:2016-05-09 - 2016-11-20
展览城市:澳门
展览地点:澳门美高梅

七十四件充满美感,令人着迷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大师巨作正在澳门美高梅展艺空间展出。说的就是作为法国五月艺术节亮点节目之一的《动感·印象》——埃德加•德加雕塑展!这位著名的法国画家与雕塑家经常以现当代都市生活作为塑像的题材。不过,只有其中一件作品曾于他在生时公开展览。即使在他离世后,绝大部分的作品仍保持神秘。而在这场展览不仅展出他的多件经典艺术品,还重现了他与巴黎最辉煌的岁月年华,让你有机会一窥德加的艺术秘密。
|
现场报道
|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之英国银器珍藏
展览《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之英国银器珍藏》由世界首屈一指的装饰艺术设计博物馆借出共46件古今银器珍品,其中大部份为首次于亚洲展出。展览以「银」这种闪烁内敛的物质为题,探索其固有价值和银器多个世纪来承担的社会和历史价值。本次展览的展品融汇古今,折射出银器于不同地域的品味和设计潮流。本次展览由两依藏博物馆与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以下简称V&A)合办,由2016年3月21日起展出六个月至2016年8月,在两依藏博物馆举行。
展览以V&A的著名珍藏——罗莎林德&亚瑟吉尔伯特收藏(Rosalinde and Arthur Gilbert Collection)中,十五至十九世纪初的七件银器珍品拉开序幕。它们见证银器工艺的潮流运动、设计方向、制造技术的变化,并为现、当代的银器制作奠定基础。其中精品有Edward Feline于1730年代打造的洗礼杯、出自银器大师Paul de Lamerie的银咖啡壶和James Aldridge为清干隆瓷咖啡壶度身定做的银底座等。
展览紧接着由V&A收藏的39件银器艺术品,及其最初的手绘设计草图,全部皆由当代蜚声国际的银器工艺大师打造。这些大师包括David Clarke、Michael Rowe、Gerald Benney和Michael Lloyd等,打造出风格多样的银器艺术品,从完全抽象到极具代表性、概念化或实用性的作品,他们的设计概念受北欧式简约设计风和十八世纪花俏的洛可可风所影响,反映着英国当代银器承载的多样文化属性。
展览还将探索银器制作的实践过程和国外银器工艺对英国本土的影响,本次多件展品的设计制作灵感源于不同文化背景,如韩国设计师Kyosun Jung和Ja-Kyung Shin、日本的铃木洋(Hiroshi Suzuki),克罗地亚的Vladmir Bohm。显示不少国际工艺大师以英国作为他们的创作基地,并对英国的银器工艺做出独特的贡献。
为配合「英国银器珍藏」特展,两依藏博物馆决定将大获好评的展览「晚宴手袋的华丽历史」的展期延长,此展览可以近距离地欣赏欧洲华丽的晚宴手袋、珠宝粉盒、化妆盒等的设计,并与较大型的银器展品设计互相辉映,其中亦涵括卡地亚、梵克雅宝和宝诗龙出产的瑰丽饰品。两个展览的结合是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可让观众了解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潮和社会结构在艺术品上的体现。
|
热点追踪
|
四川高校毕业生缝制“川剧版”手工书纪念外公
在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2016届毕业生毕业作品展上,一本装帧精美,足有140页的“川剧版”手工书特别引人注目。该校艺术学院毕业生黄思思为纪念川剧艺术家的外公,精心完成毕业设计《入戏重生——论川剧角色的相由心生》。
2016年寒假,黄思思便从外公的书房开始“寻宝”,在外婆的帮助下,她找到了川剧剧本、演出总结、对川剧的探索改革等许多珍贵的手抄资料。继而她又走访了巴州区川剧团,采访了外公的老同事及工作人员等。随后,她把整理后的手抄资料和口述资料逐字录入电脑,并精挑细选了一些外公与外婆的演出剧照翻拍扫描加入书中。

为让手工书更生动,她还结合自己所学设计专业,在书中加入了部分“翎子”作为装饰。书的封面更是别出心裁,由一件蟒袍裁制而成。“外公生前是净角,常穿蟒。这条龙‘精气神’十足,正好与外公在演艺上总结出的‘以气托神、用神贯劲’、‘以气攻神、用神冲劲’的理论相契合。”历时近半年,一本沉甸甸的,充满对外公怀念的手工书才制作完毕。
在设计过程中,黄思思发现,要想传达出外公对川剧表演的热爱,弘扬川剧的精神,仅靠一本手工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她用彩铅、水毛笔、荧光笔、针管笔画了20多个川剧角色。还从一些演员们早已不再穿着的破旧戏服上“抢救”出一些好看的经典图案,细心裁剪后装裱保存起来。

最终,这些有情怀的元素组成了她的毕业设计作品《入戏重生——论川剧角色的相由心生》。作品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好评与认可。


编辑:包子君
我们正在招募一名全职/兼职作者,如果你对手工有浓厚兴趣,文字尚好,有采访报道能力,请砸简历到:liyue@shougongke.com。本栏目长期征稿,文章、线索、图片均可发送到这个邮箱。稿件被采用奖励50积分,非遗类奖励60积分!
分享到:
其他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