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程分类
手工圈材料商店手工市集专题活动

教程>专题>手艺中国 | 中“蛊毒”53年,70岁苗女,将不老的记忆秀到底
手艺中国 | 中“蛊毒”53年,70岁苗女,将不老的记忆秀到底
53年乡村女红课,民艺传承的另一种可能
文| 雷虎 摄影| 阮传菊

妈妈还会给你纳千层底布鞋吗?
你还会为孩子亲手织毛衣吗?
过年回老家还有儿时的味道吗?
孩子还会和村里小朋友用土话沟通吗?
……

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事情了,
你理直气壮说“不”!
但说完你会感觉不对劲。
哪儿不对你说不清,
因为你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但在贵阳市开阳县平寨村,
一位70岁的老人,
却用了整整53年时间寻找这个答案。
群山层峦叠嶂试图阻隔,
山中村寨与外界的沟通,
公路就像一把开山斧头所向披靡。
车一路翻山越岭往村里走,
山里的原住民则背着背篓往外赶。
往外走的都是附近苗寨的苗女,
起了大早去赶集。
老奶奶们都身穿民族盛装;

中年妇女,小姑娘则完全和汉族没有两样
——可能,这些老奶奶是最后一代,
能自在穿民族服装者。
往山里赶的车里坐的都是观光客,
他们都冲着寨子里的跳芦笙表演而来
——如今苗寨里往日的生活,
已经成为外人眼中的风景。
雄浑的芦笙舞
是远古时战争的号角,
也是男欢女爱的信号,
无关战争与爱情,
如今这只是抓人眼球的异域风情。
一位身穿百褶裙的老者迎上前来
——她是70岁的乡村教师王大英。
17岁开始做乡村教师,
退休后开始义务教孩子们民族技艺课:
蜡染,刺绣,跳芦笙……
所有与苗家记忆有关的技艺,
都是她传授的范围。
王大英领着一群女孩穿过操场。
她着苗族盛装在前面闲庭信步地走,
背后小朋友穿着校服欢呼雀跃地跳。
这画面有种穿越感,
不知是古代的王大英穿越到现代,
还是现代的小学生穿越到古苗寨。
“我们平寨的苗族,
属于小花苗的一支,
以前苗家着装有严格规定。
这些是未婚少女的着装,
这些是婚后妇女的装扮,
而我身上这一套,
70岁以上老人才能穿!”
王大英打开几个柜子,
指着柜子中不同的衣服讲苗族服饰文化。
以往,
不同的着装代表着不同的身份,
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秩序。
但商品经济瓦解了这种风俗。

如今的平寨村,
除了王大英这一代老人们,
还在保持着自己染布制衣、
穿苗装的习惯,
年轻人的服装已和汉族没有两样。
王大英是平寨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女教师。
“刚开始当老师时,
村里没人送女孩子上学,
我就到各家游说,
说到学校我可以教这些女孩子做女红。
这样她们女红学得更好,
长大后就能找到更好的婆家。”
村里送女孩上学之风就这样慢慢开始了!
虽然是为了孩子学好女红将来找个好婆家,
但客观上让寨子里更多女孩学到了文化。

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
外面的世界已经翻天覆地,
但王大英的生活却一尘未变。

小小的民俗课教室风雨无阻50年:
桌子上平放着苗绣手帕,
教室四壁挂着蜡染布。
身着校服的女孩子们走进课堂,
换上了小花苗苗衣,
就变成了靓丽的苗女。
取出针线盒学着王老师的样子穿针走线,
就像很久以前女儿模仿母亲的样子。
可以绣一朵最常见的小花,
那是苗家的生活日常。
也可以绣蝴蝶妈妈,
那记载着苗家的起源。
也可以绣几何化的图案,
那讲述的是苗族的宇宙观。
年龄稍大就可以开始绣自己的嫁妆,
刺绣对苗女来说,
不仅仅是一种技艺,
更是一种爱情启蒙。
我凑上去问小苗女用的是什么针法、
绣的是什么图案。
小女孩看着我,一脸懵懂。
“她们现在普通话能听懂,
但是还不太会说。
因为进村的公路才修通不久,
村里都还保留着说苗语的习惯!”
王大英说,

相对于语言,刺绣、蜡染
这些为生活服务的手工艺生命力就弱了很多,
语言才是最顽强的民族属性。
50多年前,
当王大英刚刚做教师时,
蜡染和刺绣是平寨村人的生活必须。
王大英甚至可以以
“教女红让女孩更好嫁人”
为借口开村里送女孩上学之风。

如今,
送女孩上学已经成为传统,
但村里做女红的传统却完全断了。
王大英教女孩子们女红,
就成为了一件很反讽的事情。
“以前,女红来自母女传承,
我只是锦上添花。
如今,母女传承的传统断了。
每周一节的民族技艺课,
就显得杯水车薪!”
这些孩子都是四年级的学生,
都是10-11岁的年纪。
原来的苗家女孩,
一般6-7岁跟着母亲学刺绣,
到这个年纪已经像模像样了。
但如今她的学生,
还只会最简单的针法、
绣最简单的图案。
“孩子们小学毕业,
到镇里上中学后,
民族技艺课就没有了。
可能这些最简单的针法、
蜡染的技法也很快就会忘了!”
王大英从墙壁上的竹架上拿下一条蜡染布,
这蜡染布是六年级孩子们的作品。
已经依稀有些蜡染的味道,
但可惜孩子们很快就要毕业。
“这蜡染布很素雅啊,
我能不能买下来做围巾?”
摄影师被蜡染布上的图案吸引。

王大英听到这话后份外激动,
不敢相信自己学生不成型的作品,
在别人眼中会变成时尚围巾。
“我先要去告诉我的学生,
她知道您看中了她的蜡染布,
不知会高兴成什么样,
以后继续找我学女红也说不定!”
穿上民族服装时的王大英神采奕奕,
让人忽略了她已经是古稀老人。
每周一节的民族技艺课,
对于手艺传承来说是杯水车薪,
在天下大同的环境下,
越来越多的多元文化,
正在逐渐沦为濒危物种。
“我们肯定是穿苗装的最后一代人,
这些孩子们长大后肯定不会穿苗装。
但起码我从小在孩子们心里,
种下民族记忆的种子。
遇见合适的水和阳光,
或者有发芽的可能。”
我们每个人都会中上不同的“蛊毒”,
有的以毒攻毒,
有的嗜毒有度,
你们负责中毒,我们负责记录。
中毒的记得告诉我哦,
下一个故事主角就是你!
作者:雷虎 侣行记艺
id:lvxing-jiyi

简介:虎和菊的文字+图片夫妻店,记录手艺、乡村、旅行、电影以及生活中各种好玩、无趣、平淡、愤慨、琐碎的人和事。 你们负责做生活的导演,我们负责记录剪切

编辑:包子君
本栏目长期征稿,文章、线索、图片均可。稿件被采用奖励50积分,非遗类奖励60积分!
分享到:
其他热门专题